讀書不僅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,增長知識,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,還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,提高我們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,乃至對于各科學習,都有極大的幫助。但是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,而藏書閣卻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,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,最近在讀余秋雨先生的《風雨天一閣》,也如同身臨其境的感受了一下天一閣的氣勢,下面是在讀文章時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感悟,特意整理記錄下來!
讀到今天,覺得《風雨天一閣》,文章寫得非常的不錯,給我印象尤深。讓我在看的同時我一直在不斷地想,什么時候,我也能一覽天一閣的風采,也身臨其境的感受下天一閣的磅礴之勢,感受下范家人用家族使命來維護的天一閣到底是什么樣的?
在這篇萬字散文中,作者敘述和表現的,是一個對中國文化抱有堅定執著信念的終極追尋式的人物以及故事,我視之為文化精神品格的榜樣,并以此為驕傲。當我們被世俗文化騷擾甚至迷惑的今天,能讀到他這篇散文,讓我更感到了一種驚喜與難能可貴。文章從《易經》、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一直追索到建國后的80年代,期間提到了創建和保護天一閣的范欽、范大沖父子,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繡蕓姑娘,被破例允許參觀天一閣的黃宗羲,提倡編寫《四庫全書》的皇帝乾隆,保護流散藏書、創建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等眾多歷史人物。
天一閣的開辦者,是明朝的范欽?!疤煲弧钡拿Q,在網上查找資料的時候又有了新的解釋,本來我只以為它是“天人合一”的意思,在這里卻做如下解釋:天一生水,水能阻火,范欽用“天一閣”給自己的藏書樓命名,也就是說希望藏書樓能夠避免遭到火災,能夠永遠保存下去,可謂用心良苦。
范欽窮其一生,藏書巨多,有很多是傳世孤本,盡收于天一閣,天一閣可謂書籍大海,我想,當范欽每日徜徉于天一閣中,與那么多先賢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,應該是非常愜意的吧,我想這甚至也是他長壽的一個原因,在醫療條件那樣落后的封建時代,范欽能活到80而終,我想應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日里為書香所圍。
歷史中和他同時代的人中也不乏藏書者,而殘存下來的,流傳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景仰的、瞻仰的則只有范欽所建立的天一閣這所藏書樓,其他的都隨著歷史而退出了舞臺。為什么惟獨范欽能永久地立在歷史的洪流中呢?這和范欽的為人、氣度是分不開的。也正因為范欽有一種超越意氣、超越嗜好、超越才情,才有了他藏書樓超越時間的意志力!
“沒有規矩,不成方圓”。要真正地把藏書樓保存下來,并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,沒有一定的規定是不行的。俗語說“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?!狈都乙膊焕?,也許他們的規矩比別家更苛刻,更嚴格。但是也正因為嚴格、苛刻,藏書樓在沒有在子孫后代的手中被葬送。雖然后來也有被偷,被盜,但是飽經風雨的天一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,形成一道風雨中獨特的風景,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,深邃而厚重!
但我在讀到范欽偉他的天一閣定下的條條鐵律時,也感到很是無奈:在偷兒和強盜面前,書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?也許創造了象形文字,創造了紙帛,又創造了印刷術的民族,將文化的傳承寄予這小小的藏書樓,本身便是一種無奈,一種悲劇?!把獞鹎靶械臍v史”戰火一次次焚燒著脆薄的紙頁,黑暗一次次吞噬著智慧和光明,我們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思想者,不該捫心自問馬?
還有一點最想說就是終身寧愿嫁給書,中國歷史上第一奇女-錢繡蕓。在讀到她的時候真的感覺書對于她來說,是生的希望,活著就是為了那一本本的書。清朝嘉慶年間,寧波知府丘鐵卿的有個內侄女,酷愛詩書,她對書的那份癡情很難用語言來形容。她聽丘知府說范家的天一閣藏書甚富,其中多罕見之版本。閣中三百年來書不生蠹全賴蕓草之功。錢姑娘聽后頓生仰慕之情,用絲線繡蕓草數百,本人也取名為“繡蕓”。為了讀更多的書,她決定嫁進范家,在待嫁的日子里,她的心里是充實的,是憧憬的,她對婚姻可以說是迫不及待的,她渴望自己能早日成為范家媳婦。哪知道范氏家族竟然有規矩,嚴禁婦女登天一閣。于是鮮花一樣的美人枯萎下去,最后抑郁而終。臨死前她對丈夫說:“我之所以來汝家者,蕓草也,蕓草既不見,生亦何為?君如憐妾,死葬閣之左近,妾瞑目矣!”繡蕓至死也沒有見到天一閣上的蕓香草,但是她卻希望自己能葬在天一閣的近旁。這真的是一個書癡!
歲月流逝,當時的人已不再,留下的滿樓黃紙,訴不盡滿腔悲愴;千古興衰,皆溢于塵埃之上。天一閣的悲涼早已如遠去的流水,一去不返,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訴我們這些后來人,只有經歷了推倒的痛苦,阻隔的墻才能成為溝通的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