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讀余秋雨的文章是在十幾年前了,高考結束后,閑居在家,無事可做,又沒有錢,就在高中門口的書攤上買了本那時候很暢銷的盜版的《余秋雨全集》看?;蛟S是為了造福我們這些窮學生,這本書涵蓋了余秋雨的大部分作品,比如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山居筆記》、《行者無疆》、《千年一嘆》、《霜冷長河》等等,初讀其文,感佩至極,羨慕他有那么多的時間行走,仰慕他的才華和智慧,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像他一樣行走,像他一樣留下啟迪大家的文字。很多年過去了,記憶最深的是里面的《白發蘇州》、《夜航船》、《風雨天一閣》等幾篇文章,我想可能是我對江南水鄉有著一種很深的向往和眷念。
后來在上海求學,有機會去蘇州、杭州、周莊、烏鎮等等水鄉,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,但是已經遺忘余秋雨筆下的文化名城,我羨慕蘇州的繁華、流連于蘇州的園林;行走于杭州西湖的蘇堤、在那里懷念我最喜歡的文豪蘇東坡。 現在我終于明白,我們的行走僅僅是一種身心的放松,我們未能真正領略城市或是山水的文化內涵。
如今重讀《文化苦旅》和《山居筆記》,再次領略他的文字,我已沒有了當初的那般震撼,更多的是能沉下心來細讀文字,并且逐漸理解了作者。有很多的地方存在在我們的腦海里,耳邊,但是沒有在我們的腳下。能有機會帶著自己的滿腹詩書,來到自己仰慕的先賢居住過、拜訪過、停留過、奮斗過的地方,去體會他的艱辛、喜悅以及淚水和汗水,是一種大的幸運,也是一種大的勇敢。我在心里感嘆。
這次重讀,印象比較深的是《天涯眼神》和《寧古塔》??偢杏X它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一樣是流放之地,一樣的偏遠,一樣的蠻荒。朝廷大員在那里,在絕望中抱著希望,由悲憤化為務實,開疆拓土,教化人民,使那里擺脫蒙昧與無知。在中國歷史上,“流放”從來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。對于流放者本身來說,被流放是痛苦的,這表明他們已經離開了權利中樞,他們的政治生命受到了很大的挑戰,但是我總感覺,正是因為這些詩人、文人被流放,他們才真正找到了生命的價值所在,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的題詠、紀念碑都在他們在貶黜之地留下的,他們耀眼的才華在那里熠熠生輝,照亮了一方人民,這終究強過他們在京城的相互傾軋、猜忌。
在《山河之書》的最后有一篇文章叫《故鄉》,記得當初讀的時候這篇文章叫《鄉關何處》,很喜歡這個名字。在這里他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家鄉——余姚的四位先賢:嚴子陵、王守仁、朱之瑜、黃宗羲,以及赫赫有名的越窯青瓷發祥地——上林湖。文化是可以傳承的,與此同時,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,我想正是余姚這樣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給了他少年的很多熏陶,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、讀到的余秋雨。同樣,我們常說,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。很多年了,我們一直在異鄉打拼,即使相隔不遠,但是我們已遠離了鄉音,遠離的故鄉的山水,我們經常反認他鄉做故鄉,只有在夢中,我們才能回到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——故鄉。每當提前故鄉,我耳邊總會許巍用他沙啞的聲音在唱: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黃昏,為何我總對你一往情深(許巍《我思念的城市》)。然后李健深情地唱著:披星戴月地奔波,只為一扇窗,當你迷失在路上,能夠看見那燈光(李健《異鄉人》)。我一直覺得,人是有心靈的故鄉的,而大師們走過的地方,我們向往的遠方,也許就是我們心靈的渴望。
拜讀完大師的著作,我暗暗做了一個決定:把讀書和行走結合起來。人們常說,不讀書,行萬里路也只是一個郵差。是的,過多地把自己關在書齋中或是一直在路上而沒有思考都是不完整的。以后不管我們走到什么地方,我想當我們靜下心來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,行走于這些名山古剎的時候,我們一定會想起曾經有一個人,他放棄一切,歷經千山萬水,行走于廢墟與庭院,用自己的“苦旅”給我們帶來文化的盛宴,讓我們知道在物質實體之外,仍然有這么多的文化內涵等待我們去發現,去感受,去緬懷。
于此,我想起了同樣是寫旅行的舒國治的一句話:做你自己,世界自然會供養你。不管是哪樣的一種旅行,除了要帶上我們的眼睛,更要帶上我們的心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