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比梁實秋,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,把知性融入感性,舉重若輕,衣袂飄然走過他的《文化苦旅》.”? 這是余光中先生《散文的知性與感性》中的一段話。我們看慣了太多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之作,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帶給我們的是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,在鋪天蓋地的文學作品中,如一股罡風勁吹.? 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,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,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,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,吸引著我們走進廢墟,走進歷史 ,走進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,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,重新審視中華文明。
暮色四合,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.靜靜的夜里,最好莫過于讀書了。洗去一天的疲憊與奔波,一襲寬松舒適的睡袍,一杯清香四溢的茶水,慵慵懶懶的斜靠在床頭,一盞恬淡柔和的燈下,細細品味秋雨散文,讀罷掩卷沉思,頓覺韻味無窮?;蚋袊@、或沉思、或陶醉、或向往、或震撼…..所有的情愫都隨著先生的足跡縱橫捭闔、跌宕起伏。于是山川草木、亭臺樓閣、廟宇軒榭、云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,散發著文化的魅力。道士塔,莫高窟,陽關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;寂寞寧古塔,風雨天一閣;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.貞節牌坊令人震撼, ,邊塞大漠中,留下他道道車轍,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,殘垣斷壁中閃現著他佇立的身影,岜沙苗寨原始的樹林深處,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。
對我震撼最大,影響最深的是《我本是樹》。生也一棵樹,死也一棵樹,這么樸素的想法和做法,是對人類生命本質的突破性發言。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死觀念。既然靈魂與軀體都與樹林山川全然一體了,那又何來生死?又何來“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,千里孤墳,無處話凄涼”的悲傷與孤獨?有這么一段話:“子女和父母只有一世的情緣,來生愛與不愛,都不復再見?!笨春箢D覺心痛如蝕,如海的母愛,如山的父愛,對兒女無私的奉獻,黃昏暮年,有多少愛可以償還?有多少時間還可以相伴?倘能在岜沙,倘能在苗寨,人即是樹,樹即是人,死后遺體化作泥土,實實在在滋養著碧綠的生命,沒有終點,只有生命在延續。世世代代、祖祖輩輩都聚合在這里。不管尊卑長幼,全都在山頭盤根錯節的活在一起。這里的家譜總是沾滿露水,這里的村史總是環繞著鳥鳴。這是一個何等超然脫俗的世外仙境!岜沙苗寨成我心中的圣地,成為我來世今生都熱切向往的地方。
世事變遷,滄海桑田。繁華喧囂的都市閃耀著明明滅滅的誘惑,掌聲鮮花、風光無限卻留不住一個苗寨女孩對家鄉的思念。初讀此文,我也疑惑,但讀至下文,我恍然大悟,女孩真正的寂寞是在繁華鬧市,因為封閉寧靜山村里,歇息著他們祖祖輩輩與樹融為一體的靈魂,那里有樹林間兩棵緊緊擁抱在一起的“證婚樹”。是樹林的儀式,決定了人生的儀式,所以走的再遠,也還會回來。而我們每個漂泊在異鄉為生活打拼的游子,有誰不需要一個美如岜沙的精神的故鄉?遙遠的馬克思主義思想,退色的共產黨理論,我不知道,貧瘠的精神世界里,還有什么值得年輕人去信仰,還是這里,是岜沙最為透徹,透徹到了簡明。
合上書卷,環顧四周,一棵棵樹木被砍伐,一道道山川被破壞,機器轟鳴、火花四濺,專家學者不停的辯論著人與自然的關系,余秋雨先生在感嘆,在這里,樹即是自然,自然即是樹,何來關系?
人生在世,幸運事常有。幸今能跟隨余秋雨的足跡感受歷史文化,干渴的土地上匯聚出清暢甘冽的小溪,滋養著我的精神家園。同時也慶幸在物質和精神都貧乏的兒時,能夠窮其心思,借閱多種書籍,年輕的心有了一些沉淀,有了一點底蘊。書是精神食糧,讀好書,猶如長熬的參湯,慢慢滋養。少時不讀書,現在埋進書堆,如饑似渴,如饕餮大餐,飽食而難以吸收。所以個人認為,讀書的習慣要從孩提時代培養。有個朋友是大學的老師,別人暑假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,他卻利用暑假和孩子一起讀名著。當別人家的孩子一次次高舉著讓人羨慕的成績單炫耀時,他的孩子因成績平平而郁郁寡歡。但是,旅游的時候,別的孩子都在興高采烈的擺著各種姿勢拍照,而他的孩子卻在默默的憑吊,靜靜的追溯,他看到一個書籍滋養下健康成長的行者。
我本是樹,接受著陽光、春風、雨露,扎根在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沃土,罡風勁吹,大浪淘沙,我們在延續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