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《文化苦旅》,恰似翻開了中國的地圖,地圖上標注的,不止是山川、河流,更承載著厚重淵博的文化之情。
走進書中,深覺這趟巡視華夏的“旅途”,不是高唱歡歌的贊頌,所以它不甜,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。那是一種苦澀的味道,每一座城池,宮殿,廟宇……,在它們背后有著刺痛人心的故事,那是身的“苦旅”,更是心的“苦旅”。
它逼迫著我們正視,正視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,逼使我們不得不在歷史的牽引下,走向前去,終于我們看到了荒漠。黃沙卷不平那道道溝壑,曾經,那有著艷光四色,盛開在石壁上的古畫,靜靜地看守敦煌千年的變遷。當“土匪”的第一刀劃下,它便連同由它守護的卷卷佛經,死在了遙遠大洋彼岸,他人的玻璃罩中。
“淺渚波光云彩,小橋流水江村”,那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云的江南;那是一陣杜鵑啼可以急紅一城杜鵑花的江南;那是一陣風起可以哄開一個季節的柳絮的江南。江南是水做的,它的水,如輕紗薄霧,隨風起舞,變幻無窮;它的人也一如水一般,溫婉細膩,秀美輕靈,那波光水影之中,充溢著無邊的風月。它的水也時有“亂石穿空,驚濤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之勢,這堅韌與頑強的性情,涵養了江南風物和江南人的英豪之氣,正是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以其無以易之?!?/p>
余秋雨從西北領我們走到了江南,他教我們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,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。
合上書卷,道士塔,莫高窟,陽關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;寂寞天柱山,風雨天一閣,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;白發蘇州,江南小鎮,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.貞節牌坊令人感慨, ,貴池儺事令人反思。余秋雨的散文,追索文化生成的奧秘,感受文化歷史的興衰,有對文化締造者的由衷的禮贊,又有對文化人命運的深切關注。
我們不由自主向外望去,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,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,正呼喚我們去傾聽,去感知。讓我們讀過書后,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,親自去遼闊的土地,沉重而苦苦的步伐,緩慢的行走在上面,只有理解,認識了過去,才能談及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