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鄭州seo文踐】讀《文化苦旅》對余秋雨有感?文化苦旅》是余秋雨的代表作,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,是提起余秋雨時大家幾乎第一時間會想到的。其實對余秋雨之前一直有耳聞,大學宿友有一個女孩很喜歡余秋雨的作品,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山居筆記》、《千年一嘆》這些都是她的枕邊書,但是我自己是一直不太喜歡這種行記散文題材的作品,所以一直沒有讀。這次借著讀書會的機緣,拜讀了這部作品,作品的品析談不上,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但是對于余秋雨其人,我卻有了新的認識。
初讀
初讀《文化苦旅》這本書的時候,只讀了寥寥幾篇,當時我對余的認識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“有情懷”。
喜歡旅游的人很多,喜歡寫散文的人很多,能夠寫行記的人也很多?,F在市面上有很多看起來很拉風,大家很羨慕的,能夠“說走就走”的人,但是他們寫的書不是旅游指南類型的,就是自己的所見所聞,能夠涉及到文化層面的還是很少。
但是余秋雨的作品,更多的是從文化層面著力,他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,在當時的社會,沒有這樣的機關部門去做這樣的事情,沒有人命令他去做這樣的事情,也沒有人或者機構能夠承諾給他什么樣的回報,而他就是聽從了自己心的指示,他認為自己要這樣做,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好,是為了傳揚傳統文化也好,反正他是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了,然后一直在路上,去了人家天堂的蘇杭,也去了荒無人煙的沙漠,看了陽春白雪,也路過了皚皚白骨,品盡人間艱辛,嘗遍酸甜苦辣,然后把這些種種滋味燴成了一鍋濃濃的怪味粥,讓我們也可以嘗到它的滋味。
不得不說世人對他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,“文化大師”,確實是他讓很多名勝古跡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,而且是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,人們對于這些景物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景點,而是承載著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載體,相信讀過余秋雨作品的人,再去這些地方的時候,看到的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景物,而能夠透過景物去觸摸它們的靈魂,和幾千年文明對話了。
再讀
后來把《文化苦旅》這本書讀完了,對余秋雨的認識卻更加復雜了,依然覺得他是一個有情懷的人,但是除了情懷之外,又覺得他是一個有點自卑、自夸、想要向世人證明自己、急于讓世人了解自己的人。
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,最開始是看他的自序,說自己的書是外出的浪子,不過還好浪子“一路傷痕斑斑,而身心猶健”,自序中列舉了這本“游子”得到的世人的贊賞,這種態度作為一個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來說,未免顯得小氣。
而在《黃州突圍》篇章中,對于蘇東坡的描寫,看到朝廷欽差來了,自己想:出來該穿什么服裝呢?已經犯了罪,還能穿官服嗎?蘇東坡自己無奈、惶惶的情緒,朋友們的支持與幫助,無不是自己的寫照。
再合著《天人對話》中自己想象的與余頤賢的對話,“最可笑的假話,總是振振有詞。最可恥的誣陷,總是彬彬有禮。最動聽的講述,總是出自小人之口。最純粹的孤獨,總是屬于大師之門?!边@些文字,不就是這么無奈,卻又拼命想讓世人知道自己的苦楚與辛酸,想要博得認可與贊揚么?
還有《祭筆》中對于父輩、自己在文革時期所得到不公的對待,也無不讓人感覺到他是多么想像世人證明自己,讓世人感受到他所經歷的苦難,而他又是如何戰勝他們,如何把這些苦難也好、磨礪也罷形成文字傳給世人,讓大家能夠重新認識這些文物以及那段歷史。
印象當中,文人當如李太白,對酒當歌,對月舞劍,無不暢快。若如余秋雨一般,書中寫著自己不關心世人對他的看法,對書所做的不堪的事情,但是又一一列出自己的成績,所獲得“虛名”,其實他是在糾結于世人的看法??赡芩膊皇羌庇谧C明自己,而且在經歷了那么多辛苦之后,想得到別人的一個肯定,但是這樣卻是真的顯得無奈而小氣了。
歷史的使者
文革帶給了余秋雨無盡的苦難,也是文革成就了他。我想,有沒有這種可能,他覺得是歷史的必然讓他經歷這些,而他就選擇成為歷史的使者,去向人們展示歷史,通過自己的筆觸,讓世人透過歷史看到當時的世界。
所以,是歷史的選擇也好,自己的選擇也好,是真的淡泊名利也好,還是無奈想要認可也好,余秋雨也只是歷史長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,為這條河流添些生機罷了。再偉大再聰慧的人,也只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凡人而已。
于我們而言,讀書不僅僅是增長見識,了解這個世界,也應該透過書本去體會作者的情感,書本的描寫永遠要比實際看到的美好,而了解一個人卻能讓我們在茫茫世界里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,體會到更多的美好。